讹误的造句

例句与造句

  1. 宋代的校雠家们,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发展了刘向的“校”与“雠”,提出了“脱、衍、误、倒”等书中常见讹误的校雠术语,以及“考异”、“对同”、“纠谬”、“正误”等校雠方法。
  2. 就作品的流传而言,没有出版以至湮没无闻的作品,与已经出版的作品字数大约相当;有关作品研究也欠系统;至于生平史实的著述则更为薄弱,长期来只有一个数百字的且有讹误的“小传”。
  3. 我们从小熟读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其实是讹误的版本,吴小如先生的《读书丛札》(1987年)与赵齐平先生的《宋诗臆说》(1993年)早已指明其误,而我们仍然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读着“又绿”长大。
  4. 这说明音读讹误的原因之一,是将释义词的读音与被释词读音相混(包括字义相同读音相混),同时也澄清了假借的概念,假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,即可互为代替,这与因二字义同,即将二字读如一音是两种不同的情况。
  5. 一、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宋绍兴八年(1138)广川董?刻本为底本,校以明嘉靖十四年(1535)袁襞嘉趣堂刻本,在保留宋本原貌的基础上,对存在讹误的字句稍作改订,原文中有明显错误者加圆括符(),改正及增补者加方括符,校语则以脚注出之。
  6. 讹误的造句挺难的,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7. 郑愚是唐开成二年(公元837年)的进士,做过朝廷里的秘书省校书郎(主管校勘史籍和订正文书讹误的官员),咸通初年(公元860年)授桂营观察史,咸通三年,岭南西道节度使蔡京施行苛政,竟至官逼民反,朝廷命郑愚代之,任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。
  8. “不识古字而误改例”应属校正讹误的问题,“不达古语而误解例”、“两字一义而误解例”等属于古代汉语词义训释的问题,而俞氏却把它们都“以类相从”地编排在一起,而在后面又安排上了“两字平列而误倒例”、“两文疑复而误删例”,这就显得编排体例有些混乱。
  9. 更多例句:  上一页  

相关词汇

  1. "讹头"造句
  2. "讹脱"造句
  3. "讹伪"造句
  4. "讹未"造句
  5. "讹误"造句
  6. "讹言"造句
  7. "讹言谎语"造句
  8. "讹言惑众"造句
  9. "讹以传讹"造句
  10. "讹以滋讹"造句
电脑版繁體版English日本語

Copyright © 2023 WordTech Co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