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1. 犹言平平正正。
▶ 白峰溪 《明月初照人》第二幕: “她从炕柜里取出一个板板正正的布包。”
2. 形容表情严肃。 如: 李老师 的面孔突然变得板板正正, 顽皮的孩子顿时给镇住了。
- 板板: 1. 乘戾, 反常。 &nbs...
- 正正: 1. 整齐貌。 ...
- 板正: bǎnzhèng①(形式)端正;整齐:本子装订得板板正正的。②(态度、神情等)庄重认真。
- 板板: 1. 乘戾, 反常。 ▶ 《诗‧大雅‧板》: “上帝板板, 下民卒瘅。” ▶ 毛 传: “板板, 反也。” ▶ 孔颖达 疏: “《释训》云: ‘板板, 僻也。 ’邪僻即反戾之义, 故为反也。” 2. 形容表情冷淡、严肃。 ▶ 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四: “若说是有情, 如何眉梢眼角, 不见些些光景, 只是恁等板板地。” ▶ 朱自清 《海行杂记》: “那学生后来终于添了一些钱重交给他;他这才默然拿走, 面孔仍是板板地, 若有所不屑然。” ▶ 茅盾 《色盲》: “但是 何教官 的猫脸上却是板板地没有一条皱纹。”
- 正正: 1. 整齐貌。 ▶ 《孙子‧军争》: “无邀正正之旗, 勿击堂堂之陈。” ▶ 曹操 注: “正正, 齐也。” ▶ 元 罗爱卿 《凌虚阁避暑玩月》诗之四: “曲曲栏干正正屏, 六铢衣薄嬾来凭。” ▶ 炉魂 《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》: “一夫倡言, 万人接响, 其旗正正, 其鼓堂堂。” 2. 恰好, 正好。 ▶ 《西游补》第二回: “我这一日当班, 正正立在那道士对面, 一句一句都听得明白。”